这个“大单”邮件,起初是对方要求删除两篇对他们公司形象不利的文章,落款为某平台公关部门。他把文章找出来看了,都是用户的投稿,就没在意,之前也并非没有收到过这样的邮件。
不过,他也例行给了回复,说是网友投稿,本站不便干预之类的官话。过了两天,他收到了一封律师函,对方以造谣损坏本方公司高层领导形象、引发消费者恐慌为由,要求删除,否则诉诸法律云云,态度强硬。
在经历了短暂的慌乱之后,我这位同事很快恢复平静,因为,他去咨询了我们合规部法律专业的另一位同事。
该律师同事首先给他喂了一颗定心丸————没事。然后分析一番:这事儿,估计确有其事,否则干嘛还“否则”,咋不直接诉诸法律?何况文章不是你发的,你作为网站方,虽有甄别信息的义务,但说到底责任在发布信息的人……
最后,该律师同事抛出核心思想:律师函算个几把!也就唬一下不懂的人。
像他这样有自尊心、崇尚知识、学习能力又强的人,自然不愿当这个“不懂的人”。有了专业人士的意见,他干脆视而不见,邮件都懒得回。
对方又发邮件过来,这次态度好了很多,并且暗示可以付费。同时,他收到一封个人账号发来的邮件,要求删除文章、以后屏蔽他们公司所有的负面信息,那人留了个电话号码,甚至留了价————5000 。
此时他心动了。或许为了结婚,或许为了别的什么事情,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他需要钱。5000 块相当于我那时一个多月的工资,我没有打探同事工资的癖好,无从得知产品职位的工资在什么范围。但是面对删除一篇文章 5000 块的价格,我显然与他一样激动。
但毕竟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了,多少有点社会经验,他知道这个钱不能直接要,那样或许会惹祸上身。他想出一个方案,在心里推演了两遍,确定可行后,搞了新的 QQ 和手机号,给对方公司打电话。
当然,不能拨打邮件里留的那个号码。他在网上找到那家公司 400 开头的座机电话,点名要联系市场公关部,接通后,他表示自己是做舆情处理的,可以处理某某之家、某某观察等平台上的负面信息,简单报了价格,问有没有需要,可以加 Q 详聊。
加上后,对方发了一个表格过来,链接不少,其中果然涉及到他自己的网站。他装模作样地要了对方很多文件,比如执照、带公章的说明文件、授权书等一堆东西,准备操作一番。
至于,他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如何将这笔钱收入囊中的,这在那时着实给了我一个纯粹打工人小小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