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醒来,你发现自己的心态像阳光一样明媚,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
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不仅能让你的心情变好,还能影响你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这篇文章将带你了解如何从习惯入手,塑造一个更积极、乐观的自己,今天我们先来介绍培养积极思维的上半部分的五个方面。
在大家的认知里,总有这样一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真相可能让你大吃一惊,我们的本性其实也是可以调整的。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先天的材质固然重要,但后天的打磨才是让它熠熠生辉的关键。
想象一下,你在森林里迷了路,突然一只小兔子跳了出来。每次小兔子出现,你是不是都会自然地跟在它后面,希望找到出路?这就是习惯的力量。我们大脑里的“小兔子”,就是那些习惯性的应对模式,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引导我们的行为和反应。
因为面对外界刺激,个体都会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果这样的刺激经常出现,个体就会形成习惯性的应对模式。在今后的生活中,一旦类似的刺激出现,这个应对模式就会自动启动,对这个刺激的解读、分析、推理、情绪反应、躯体反应等都会自动运作,无需大脑有意识地指挥。这套应对模式,就形成了人的性格、秉性或品德。这套应对模式相对比较稳定,不会轻易改变。但既然是后天培养的,后天自然也能改变,只是需要个体有足够强的意愿和恰当的方法。
性格,就像是我们心理的“调色板”,由思维、情绪和行为三种颜色混合而成。其中,思维是那支决定性的画笔。比如,当遇到不同意见,有些人可能会立刻跳起来:“你这是在挑战我!”而另一些人可能会思考:“也许我该听听别人的见解。”
思维的旅程可以分成三站:解读、逻辑思维和结论。解读,就像是我们在看一部电影时的第一印象,它基于我们过往的经验自动生成,就是人看事物时,对这个事物的最初判断:“这是什么,对我意味着什么。”这个最初判断完全基于个体过去的经验,是自动完成的,不是人的理性思维和自由意志能够控制的。
作出这个最初判断后,我们人类的理智脑才能觉察到,然后就会以这个判断为前提,进行逻辑分析。正确的逻辑分析过程是依据前提进行推理、综合、总结。如果前提错了,那么后面的一切都是错的;前提对了,思维过程也必须是正确的,否则也会得出错误结论。消极悲观的人,他们的前提通常是错的,思维过程也是错的。
要培养新的、积极的思维习惯,关键是要改变人的解读习惯。要把消极的解读习惯改为积极的解读习惯。而要改变这个习惯,个体内心需要有安全感,个体必须是积极的、乐观的。个体内心也必须是自信的,只有这样,个体在遇到事情时,才不会自动作消极解读。
每个人都渴望自信,但自信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有时候,我们可能需要一点小小的帮助,就像那些在公司里风生水起的高管们,他们有时候也需要别人轻轻推一把。记住,自信就像是我们的内在 GPS ,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也能指引我们前行。
其实我们本来就是自信的、有安全感的、有自尊的,这都是我们的人性本质。只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原生家庭和其他的原因,我们的自我认识受到了扭曲,形成了一些错误的信念和感觉,以为自己不好、无能、不安全。这些不是来自我们生命的本质,是外来的,是可以消除掉的。如果这些消除掉了,那么我们自然也就有自信了、有自尊了、有安全感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识到这一点,接受自己,就是自信的开始。记住这句话:“否定你的自我否定,你就自信了。”
我们还可以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自信或不自信。其实,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不自信”。每个人都是自信的,都会相信一些事,关键是你相信什么。如果你相信你是好的、有价值的,你就是一个有高自尊的人;如果你相信你是坏的、没有价值的,那么你就是一个低自尊或自卑的人;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你就是一个自信的人;如果你相信你没有能力,你就是一个不自信的人。如此,我把问题又引到我们刚刚探讨的那个问题:“哪种信念更接近现实?”,用这个问题引导我们去相信事实。
建立自信心就像人建一座大厦,需要两种材料:堆积材料和黏合材料。堆积材料是石头、木头、砖、瓦等;黏合材料是钢筋、水泥等,这两者缺一不可。成功的事件和经历是堆积材料,而积极的思维模式则是黏合材料。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着丰富的堆积材料,就是成功经验,但缺乏黏合材料,即积极思维。所以,即使是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成功人士,但他们仍然会非常自卑。因为他们会过度缩小,甚至会过滤掉那些积极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过度夸大那些消极的经验,以偏概全,全盘否定自己。
几乎没有人是那么的倒霉,以至于在他们的生命里没有好事只有坏事,如果是这样,人绝不可能活下来。我们要还相信,任何人,只要能健康长大,那么在他们生命里发生的好事一定多过坏事;他们成功的经验一定比他们失败的经验要多;他们的优点也一定比他们的缺点要多,否则,人也活不到现在。
当我们努力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时,可能会担心自己是不是在自我欺骗。但换个角度想,难道我们那些消极的、悲观的想法就不是自我欺骗吗?人不可能百分百地把握将来是好或是坏、有危险或没危险,只是哪个可能性更大,哪种想法更接近事实?现实中,乐观的和积极的想法可能更接近事实,只是我们不能允许有“万一”存在,因而总是想着这些“万一”会发生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都是概率事件。在统计学上,如果一件事的发生概率低于 5 %,就不需要去顾虑,就当它不存在。比如说,人出门旅行、上班或上学,都有可能遇到事故,这个概率很低,我们不能因为有这个微小概率就不出门了,所以我们照样出门。同样的,我们吃饭,都有噎着的可能,但我们不会因为有这个可能就不吃饭了;喝水也有被呛着的可能,但不能因此就不喝水了。当我们吃饭或喝水时,我们根本不会想如果噎着或呛着怎么办,因为这些事情发生的概率太低,我们都不会考虑。所以,如果一个人总是想着“万一”,那么什么也不能做了。
积极和乐观的想法,就像那阳光下的微风,让我们更愿意去探索未知。
比较,是我们评价自己的一个方式。如果我们比别人好,比别人长得高、成绩好、有钱、开的车更高级、住的房子更大、地位更高、权力更大,我们就会自我感觉良好;如果我们感觉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我们就会感觉自己是不好的。
其实,学校将学生的成绩排名次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做法。老师和家长都在意结果,如果孩子排名靠前,老师和家长都会表扬这个孩子;如果孩子排名靠后,就会批评这个孩子。但这个方法会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如果排名靠前,学生就会很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认为自己比别人好,这种感觉会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但这些感觉却非常脆弱。只要一次考不好,排名稍微靠后几名,这种自信和价值感就会崩塌。对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学生,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最后的结果就是自暴自弃,放弃努力学习,也放弃了拼搏的精神。
当我们和周围人进行比较的时候,往往都是和比自己好的比,忽视那些不如自己的。这样的比较结果会认为自己是最差的!久而久之,人就会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会失去自信。其实,这种比较是对自己很不公正的。因为这种比较只能显示自己不如那些比自己更聪明、更有成就或更漂亮的人,而不能显示自己的真正水平。
现在很多的家长都因为孩子而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而造成家长压力的一个原因往往不是孩子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比较。其他的孩子比我家的孩子成绩好、别人家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而我们家的孩子却没有,我的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我的孩子这一生没机会了··父母这么想,也会很自然地把压力传递给孩子们。孩子从父母这里不但感受到了这些压力,也作出了自我判断:“我是一个失败者,我没有机会了,也没有希望了。”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内心会有这种不公正的比较方式和对自我的判断,会感觉自己是最差的、不好的,是失败者。
以上这些不公平的比较,就像是一把枷锁,让我们感到束缚。我们要学会,将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而不是和别人比。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步调和节奏。不要因为别人的成就而忽略了自己的价值。你的价值,不应该由别人来定义。
To be continue ,我们下次介绍下半部分,敬请关注。
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请随时向我提问。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 Channel”,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1
leejinhong 181 天前 1
写的真不错😁
|
2
tool2dx 181 天前
“现在很多的家长都因为孩子而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很多家长自己是靠学历翻身,自然而言就会把自己的成功经历,套用到孩子身上。 可是他们小时候没那么多电子产品,短视频已经让很多小孩大脑过载了。 |
3
oujikoen OP @tool2dx 一代人有一代人可以赖的东西,现在说是电子产品,我小时候是电子游戏,是武侠小说,是言情小说,反正大人说你,赖你,总是有东西的,因为人毕竟不能活在真空里面。
|
4
oujikoen OP @leejinhong 谢谢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