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EX = way to explore
V2EX 是一个关于分享和探索的地方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cngithub
V2EX  ›  分享发现

如何避免思维进入死胡同

  •  
  •   cngithub · 2012-04-25 22:42:07 +08:00 · 6987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4654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看了今天社区里面另一篇帖子,想谈点这方面的东西。

    中国人受正规科学训练非常少,即使是留学生,可能也没有接触过太多顶级的科学家。不是很了解科学的思维方法论的真正价值。

    举个例子,中国的民科发现一个理论,然后很快就会自以为获得很大收获。包括大陆的一些教授也是这样:

    世界第一批证实大脑中有百度和谷歌的人: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8948663/

    但是,这是正确的吗?

    民科,包括这位教授,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将别人对自己的反驳看做对自己的陷害。

    好的思维方法论是什么样的?如何避免思维陷入死胡同?

    在前面帖子中,对那个教授的反驳中,已经提到了很多关键词。

    在我这篇帖子里面,则系统总结了一些:

    如何学习科学:开放科学工具箱

    http://www.yangzhiping.com/psy/open-science-toolbox.html

    在这个豆列里面,我总结了更多:

    心智黑客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222848/

    除了这些,如何避免思维陷入死胡同?我还想说的是:

    1. 对世界的抽象、定义,总是会充满不确定性,因为你是在挑战复杂性,不要急于以为自己的定义是正确的,更要不断地让自己的定义与现实生活发生交互、碰撞,然后才会调整自己的反馈,如果没有反馈了或者你主动放弃交流、反馈,那么,很快,你会在你的定义里面进行更多的父子循环定义;

    2、你害怕去碰撞,去沟通,别人给你自认为的伟大的理论,第一个评价总是令你沮丧的。这很正常,做的越多,错的越多,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角度而言,进化论的真正价值是告诉我们,生命是不完美的,完美的事物只存在于宗教、神那里,而不是你所理解的进化导致完美。完美不是人类适应社会的方式,恰巧犯错是人类适应社会的方式。感兴趣的研究者可以参考心理学中的一些新研究或者友人的这2篇帖子:

    http://wangsanmu.com/?p=343

    http://www.guokr.com/article/104420/

    3、好的理论、好的思维,无不具备简洁性,这种简洁是进化选择的,唯有如此,才能被人们更好地记住,当你绕来绕去,自己也难以解释了,那么,它过了几十年,可能更难被人们记住。

    4、好的理论、好的思维,它具备一种时空的力量。帮你节省了研究时间或者带来空间便利,影响越大的理论或者思维方式,它的时空属性越突出。(哈哈,这个领域是我们正在做实验证明的,属于自己原创的)

    5、思维训练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更不等同于学历训练。举例,论文写作中,常需要进行研究综述,别人做过什么样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是停留在文本引用阶段。元分析技术提出者,进一步进行了复用,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来证明一些结论。这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提升。从而导致了现代医学的循证转向。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类似这样的思维方式太多太多了,只是不少中国人不了解而已。又容易被人忽悠。

    6、千万别信仰身心灵。忽悠的人太多了。好的科学理论与身心灵有个较大的差别。身心灵著作,因为切合你当下的心情,很容易令你激动。事过情迁,你早已经扔了。但是,到了那时,科学理论还在那里等着你。

    如果你是高帅富,可以玩玩艺术,但是不是,可以多玩玩科学。科学不是控,更不是相互打架的工具。而是一种通过训练,就可以提高的思维方式。


    还有哪些具体窍门来帮助我跳出思维陷阱呢?

    心智黑客豆列中的这2本书,窍门一大堆:

    1. 心理和脑与生活

    2.认知治疗技术:从业者指南
    18 条回复    1970-01-01 08:00:00 +08:00
    zhanghao1990
        1
    zhanghao1990  
       2012-04-25 23:29:28 +08:00
    、千万别信仰身心灵。忽悠的人太多了。
    关于这个 我想 人各有各的 生活方式吧·
    caomu
        2
    caomu  
       2012-04-26 00:01:15 +08:00   ❤️ 1
    中国民科多,看看反相吧那些。。。
    信身心灵的也很多,当然美国也多,变成全世界的新纪元运动浪潮了,“万物重新有灵”,用庸俗政治学的话语说,就是有钱没有世界观,正好身心灵能填上,就流行了。
    各种东方哲学、整体论、全息论、禅、佛、道等等层出不穷,这个也和身心灵以及灵修合流,在白领中流传挺广的。这些神秘主义玄学,我觉得就像摆弄盆景,有钱有闲可以弄弄,不应太沉迷。
    还有就是综合体,还拉科学进来,比如用量子力学解释身心灵之类的,还有用心理学来搞灵修。在理念上传播反原子论提倡整体论,在中国还可以挖古代哲学和中医,在修炼上也教一些有生理心理学解释的修炼方法,然后套用灵修的解释。

    当然,不同的思想各有价值,之间的对话应当理性、平等。我只是对这些泛灵论思想有时借科学外衣反对实证主义有点不喜欢。至于修炼而引起一些(我认为是)不好的地方(比如出偏),权责自负吧,毕竟确实各人自有生活方式,如果万一真的引起对内的精神障碍,也不会怎么样吧,不导致反社会人格就好了(灵修之类的倒不太会,不过从美国历史看,一些打新纪元旗号的新兴宗教可能会引起反社会行为)。
    个人作为不可知论者,还有自认为是实证主义者,其实我也有迷茫之处,持物化主义看待世界,一切都是物,无灵无神,有时候觉得,信仰宗教,至少还有寄托。可是,我觉得我自己是没办法改变去接受万物有灵了。所以,支撑我的就是罗素那三点,知识、爱情、博爱,这个有点大了,往小了说,每天我都在接触未知,对这些未知的好奇心足够支撑我前进了。所以,虽然我完全没有对灵与神的信仰,但是我也是有核心世界观的,并非死人。
    iwege
        3
    iwege  
       2012-04-26 00:26:28 +08:00   ❤️ 1
    再次拜读好贴。今天也一直再思考这个问题。


    看过书单,某些书没看过,
    我个人的阅读顺序是先《批判性思维》[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79199/] 。老师推荐过《怎样解题》的时候并没有太注意,毕竟是再数学院里面,每天都解题非常枯燥。

    大三大四的时候入门经济,社会,心理,三门学科。

    社会学入门给我的感觉是先抛开常识,经济学则是读完了《国富论》和两本经济学原理。《国富论》是当仁不让的集大成的作品,各种分析都比较透彻,看起来又不是非常枯燥,对经济方面的相互作用也解释的比较清楚 。心理学只是简单的看外了社会心理学部分,但是记得人在说的时候内心未必是这样想的。

    还杂七杂八的看了一些管理学和组织学的玩意,最终是看完了图书馆学和TOC管理小说系列,才明白了数学真正的含义。

    最后再看《怎样解题》感悟颇深,将所有学科的解决问题的抽象化思路全部浓缩在薄薄的一本书和以及四个步骤里面。在第一步的时候,如果凭借批判性思维来将问题定性为不同学科的问题,再以不同学科的角度,使用他们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那么看待一个问题会更加全面一点。因为不同的角度得到的答案可能各不一样,尤其是在社会学科里面。可以算是将我所有的东西全部嵌套起来形成了非常有意思的分析工具。

    从经历来看,大部分的时间是针对各个学科做入门学习,但是都并不深入,这种思维学习对我来说是觉得非常必要的,想问问楼主,在你看来,这种多学科的入门是否真的有必要?而且有时候分析出来的结果会有互相矛盾的地方。


    而且我很迷惑,例如你用这套方法分析出来的东西和对方的完全不一致,当你和对方说起的时候,总会有一定的反感。尤其是在微薄崛起之后,最简单的一句话往往带来极大的反感,但是如果你要解释起来,长篇大论,最终并不会有人看完,而只是自己做了一个思维分析罢了。这种情况的反馈和和交流实际上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大部分的时候,长篇大论和长时间的思考,最终会导致对方的厌烦,就会变成“我懒得和说”的情况,那么岂不是只能按照《劝学》里面所说的一样: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 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简短的表达,思考的时间也在慢慢碎片化,岂不是要形成类似批判性思维这样的锻炼和碰撞就越来越难了么?
    cngithub
        4
    cngithub  
    OP
       2012-04-26 00:32:06 +08:00
    @caomu 这其实也是个误解,物化主义<>科学。

    我为什么在开放科学工具箱那篇里面举魔法世界、修真世界作为例子。因为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非科学的世界,可能还会保留下哪些规则?那么,这些规则可能就是永久推动世界进步的。这些,就是我们可以选择的道。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专业领域,选择相应的术。

    我的体会是,我越了解科学,我越信仰它。当然,不是类似于老方那种信仰。另外,信仰,你可以从中国儒家中寻找;还可以从科学与技术的共鸣中选择,理性的道路与艺术的道路并不冲突,比如,这是我老友最近的一个采访:

    http://site.douban.com/widget/forum/5173714/discussion/43735691/

    请特别注意,共鸣的观念。

    推荐看看这个:

    http://zh.wikipedia.org/zh/%E7%AC%AC%E4%B8%89%E7%A7%8D%E6%96%87%E5%8C%96

    你会发现,我推崇的一些人,都会在这里面出现过:D
    cngithub
        5
    cngithub  
    OP
       2012-04-26 00:34:53 +08:00
    最后一个网址似乎出错了,是:

    http://zh.wikipedia.org/zh/%E7%AC%AC%E4%B8%89%E7%A7%8D%E6%96%87%E5%8C%96

    wikipedia,然后用第三种文化搜索。
    cngithub
        6
    cngithub  
    OP
       2012-04-26 00:37:27 +08:00   ❤️ 1
    @iwege 你这个感觉是非常对的。

    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思考方式开始变异了,不再是类似于中国古代儒家那种精雕细琢的思考方式,这也是适应现在技术带来的大信息量的方式。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是适合这种足够广度而不是足够深度的思考方式,所以,坚信自己坚信的,然后写出来,不断写出来,比说出来会更好。不强制别人成为自己的同道者。
    realsteve
        7
    realsteve  
       2012-04-26 00:38:48 +08:00
    正是我需要的,感谢楼主分享。
    cngithub
        8
    cngithub  
    OP
       2012-04-26 00:49:43 +08:00   ❤️ 1
    @iwege 这种多学科的入门是否真的有必要?而且有时候分析出来的结果会有互相矛盾的地方。

    我的知识结构依次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最牛(呵呵,不是自夸,很可能用不了多久,大家会发现我的国际期刊论文)> 心理测量(以它获取了第一桶金)> 研究方法论与R语言等统计软件 > 写作 > Ruby等Web开发


    从我的体验来看,大体上,如果你像我一样是NT类的思维结构,先天喜欢大信息量与研究,那么,将自己局限在4个学科品种以内是最好。当然,这个学科是类似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这种比较细分的学科。

    我花了很长时间,与这个观念纠结:人是否要专一?

    所以,曾经走了很长时间弯路,比如,搞心理测量的时候,发现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可以解决的大问题,但是认为要专一,所以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成果。

    直到09年还是哪一年,从一位中国著名的多动症、拖延症患者,高地清风那里读到一本书:冰激凌的热情人生哲学

    http://www.7ingfeng.com/archives/665590

    我才明白,人与人是不一样的。

    自那以后,我似乎突然开窍了,创造的战斗力急剧上升。

    说这些,只是解释清楚了第一个问题:你是否应该选择多学科的学习方式。

    我只能说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对我来说,4个学科以下的学习,恰巧是最有效率的。

    接下去,如何从入门级别过渡到更深级别?这个问题,则已经有比较完美的回答了:德雷福斯模型。

    可以参考这里:

    http://en.wikipedia.org/wiki/Dreyfus_model_of_skill_acquisition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些多学科中,哪些是最重要的?如何处理他们关系?

    实际上,我也无法回答,因为我的学习需求有60%是出于自己的好奇心,只有少数是出于公司需求。

    但是,到了一定时期,前些年学习的成果,反而变为我下一家公司的计划。

    我希望十年后,我的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是:

    写作(原创出真正值得阅读的作品) > 网络分析 > 心智计算(认知计算+情感计算或者社会计算) > Ruby与R等程序开发 > 心理测量 >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iwege
        9
    iwege  
       2012-04-26 00:49:53 +08:00
    @caomu 日系对此的批判很多,反映在电视剧上的就有《圈套》,小说上的有京极堂系列,而如果读过京极堂系列的话,对这种玩意实际上可以当作是史学考证就好了。个人觉得宗教本身是科学在形式上的一种互补,而神秘学或者玄学,只是在科学尚无法解释的情况下的一种解释而已。但是如果要衍生成为新的灵修之类的东西,却是太过了。

    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个人认为走了两个极端,中庸一点就好了,其实感觉就是: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唯物的感觉是从物的角度去思考人的行为或其本身存在是否会影响物质的存在。而唯心主义则是从自身出发,但凡我感觉不到的东西,于我是没有任何交集的,那么其存在的含义与价值对我来说是不存在的,那么其是否存在,对我而言就是否能感知。这两者出发的角度不一样,诠释的东西自然也就不一样,早先各种主义都存在有一定的漏洞,但是都不应该被批评,思考的局限性而已。而且主义什么的都存在被人利用的情况,所谓的性善性恶也不过是讨好君主以及发展自身学说的工具。我认为这两种理解都存在,只是你怎么看待而已,所以无需强行站队支持。
    reus
        10
    reus  
       2012-04-26 00:51:18 +08:00
    我的科学观是这本书启蒙的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21479/
    再加上这本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216703/
    cngithub
        11
    cngithub  
    OP
       2012-04-26 01:09:28 +08:00
    @iwege 最后一个问题,多学科冲突时,怎么办?

    这个恰巧是我们在做实验,要说明的问题。

    用大白话来解释,就是,当你发现来自不同学科,对同一事情,比如,股民情绪、人际关系,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都有各自的解释角度,

    相互结论发生冲突,此时,可以这么选择与判断:

    1、因果链越前端的研究结论,越靠谱;

    2、解释越简单的,越靠谱;

    3、时空改变力度较大或者更巧妙的,越靠谱;

    4、如果可能,能用数学工具,比较不同研究结论的,越靠谱。


    不过,我自己较少碰到这种相互冲突的情况,可能是计算机领域、统计与心理学三个主要涉及领域,相互冲突较少吧。

    我更多采取的做法是,用更数学的领域,比如社会网络分析,来解决心理学中比较基础与常见的问题。
    cngithub
        12
    cngithub  
    OP
       2012-04-26 01:13:37 +08:00
    @reus 哈哈,你的启蒙之作,是我哥们起的名字。这本书的确是最好的启蒙之作之一。
    reus
        13
    reus  
       2012-04-26 01:33:20 +08:00
    @cngithub 最近有个新译本叫《向伪心理学说不》…… 其实觉得两个名字都不太原汁原味啊…
    iwege
        14
    iwege  
       2012-04-26 02:26:43 +08:00
    @cngithub

    多学科的冲突并不是在分析上:
    1.我学的是TOC制约法,分析起来其实类似因果链的做法。
    2.解释的简单当然是易懂,不过我倾向于对其思维角度的不同加以诠释。
    3.我一般采用的是反证来做解决。
    4.数学工具的应用感觉是建立在靠谱的数据以及提问角度上面,很少使用。

    但是实际当中关键还是第二个的取舍上,其实更简单的来说,就是对于善恶本身的判断上面。这个是经常令我两难的地方,因为我本身善恶观念不是非常强,而且常常发现实际上各种情况均有合理的理由和解释,所谓的公正,其实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诠释的。

    另外和你一样,我也花了长时间去实践人本身的多样性发展可能性,但是感觉这个问题更加感觉是一个围城:当在初中的时候,你希望是分科,原因是你可以避免去学习历史和地理,而将时间专心的在喜欢的数学科目上,而上了大学,对数学没啥感觉,从艺术入门转到了社会学科才发现是不可或缺的,最终实践了下,但是最终的结论倒是很简单而且显而易见:人的全学科发展的限制在于人的时间。各个学科的思维方式并不一样,所以想要做到该领域的专家,就必须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练习在该领域的思维角度和思维方式上面,如果想要获得其他的思维角度及思维方式,可以采用合作的方式来弥补,而这恰恰也是合作本身的意义。绕了个非常大的圈子得到一个常识..

    当然当时因为尚未看过《怎样解题》,只是借鉴了教育心理学里面的几个理论实践了一下,其中对行为主义的理解倒是让自己减轻了不少的负担。另外学习迁移的理解对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转变好像非常有效。对于填鸭式教学有了不同的看法,强迫自己看了之前很不喜欢看的政治之后,发现这也是一门不得了的学科,可以从管理以及经济学方面迁移过来,于是学习本身就是在理解角度,问题,及学科差异了。

    不过我觉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却可以找到一条不同角度的专一,就像《怎样解题》里面所写的一样,问题本身再复杂,其解决本身都是可以嵌套在这个框架里面。如果将学科知识本身抽象出来,就形成一个简单的套路:规律和规则。个人感觉简单的社会学学科的利用上面好像不需要太高深的抽象逻辑,而是现实当中都可以分析出来的。从当时到现在都在走同样的路子:找规律/规则,熟悉实践,重建。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点,不过当时是做UI的,感觉上还偏离本质很远,做到程序之后脱离掉空洞的词汇,反而更加贴近本质规律上面。在我看来,这个好像也是一个类似一个专一的存在?但是又感觉与领域扯不上任何关系....
    caomu
        15
    caomu  
       2012-04-26 02:29:31 +08:00
    偏题一下,在维基上看神秘学的时候看到吕应钟的介绍,虽有高学历,却无实证精神。他的研究,我不去非议,但至少在我看来,可作科幻,不能当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1%82%E6%87%89%E9%90%98
    有时候觉得,像这样“跨领域”科学与魔法集于一身的科学人士,对实证主义的普及是不利影响,往往变成神秘主义者的论据。之前我还看到过用量子力学参佛的。这样子能参出什么吗?波函数佛法?看豆瓣上与众不同心理学书评,有个说想找不信星座男人难,我想,找不信星座不信塔罗不信灵修的,不知难不难。。。
    reus
        16
    reus  
       2012-04-26 08:23:36 +08:00
    @caomu 男人不信星座的很多吧,女人不信星座的就很少
    fanyange
        17
    fanyange  
       2012-04-26 09:24:11 +08:00
    老师,真的有那么复杂吗?在我看来就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然后做一个自由的人,方法都是自己探索过程中逐渐内化的,这个过程中感觉关键恰恰是一种骄傲的态度,一种藐视各种所谓「理论」的态度(从小到大都有一种自认为舍我其谁的感觉,再牛的人也没什么了不起)。一般来讲,只要是自己「发现」的解释世界的观点,即使一开始是荒谬可笑的,但只要自己真的是想解释点什么,最后都会和科学结缘,同时也不断修正自己的信仰。科学可以说是极其真诚,也是极其轻蔑的。一切不能证伪的理论都是耍流氓,不是么?

    学科冲突,有吗?反正我是没遇到过。哪怕是各种哲学流派的势不两立,抽丝剥茧之后也会发现不过是都停留在了各自的表象而已。「一以贯之」并非虚言。打开心眼,拥抱理念。

    感谢老师分享的众多干货,又有得思考了。
    hqcaptain
        18
    hqcaptain  
       2012-05-01 22:55:31 +08:00
    如何避免思维进入死胡同,文章没有解释清楚什么是死胡同,什么情况会进入死胡同。。
    关于   ·   帮助文档   ·   博客   ·   API   ·   FAQ   ·   实用小工具   ·   2712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679   ·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 25ms · UTC 00:30 · PVG 08:30 · LAX 16:30 · JFK 19:30
    Developed with CodeLauncher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