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创建于 4577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今天被一群神指點了一下江山,有感而思,但此文不是吐槽,旨在討論一下為何如此交流大家心裡彆扭。
當討論專案時我們在討論甚麼?我們在討論這一專案的目的、意義和達到目的的途徑以及視覺風格的完整性。抽象地說,我們是在討論工作者是否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以及那件東西到底是甚麼,說白了在探求事實真相。
所以在一般的視覺傳達和交互設計中我們要討論的基本是:
- 信息的層級、重要性優先級、可讀性完整性
- 交互中反饋的情感符合度和完整性
- 視覺風格完整性
一言以蔽之地說:我們從效果出發討論作品,準確地說是評論作品。這在設計師徵求意見時是很有幫助的,它其實就是設計師在做的易用性測試。而這種測試中有經驗的人在接受外人的反饋時本能地會輕視「建議」,比如「你這部分再深一點就好了」之類。但是在面對同事同行時我們一般不會這麼清醒,可能就不會本能排斥這些建議,但這樣的建議多了我們自己的想法就被毀了。
而作為評論者,我們常不站在受眾的角度去評論設計師的作品有沒有達到他想要的效果,也不站在專業顧問的角度評論作品是否達到應有的效果,而是半站在創作者的角度把主創設計師當筆進行二次創作,比如指點江山的神說「要不在這兒加個黃邊框?」然後指望設計師按照自己說的做並達到好效果。
我覺得你如果想試個甚麼,那就把這個文件拷走回到自己座位上試,試好了再過來。否則如此交流如果出了個好結果我只能說你運氣好,因為你們沒有對事實進行充分的探求。
在我看來合理的過程是這樣的:評論者做準備:弄明白此專案的目的 -> 討論專案目的 -> 討論關鍵點 -> 討論在關鍵點上的效果 -> 讓設計師修改 -> 如果設計師不知如何達到效果再站在二次創作者的角度提供幫助,私下裡。
另外,設計不是藝術,幾乎所有事情都是由需求驅動的,而藝術是情感的表達,目的性並不強。所以在別人畫畫時你直接說「這兒加條小舟」可能會成為神來之筆,但在設計裡這麼說可能會毀了整個作品。
拋磚引玉,望各位佐證。
1 条回复 • 1970-01-01 08:00:00 +08:00
|
|
1
paloalto 2012-05-15 14:56:34 +08:00
联系到前几天帮朋友设计的那个网站。在配色上几个人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觉得配色不错,有的觉得需要加深一下,并且列出了他喜欢的某个网站。
但我只是把他们的意见当做参考,具体怎么做还是我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