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包含大量重要剧透!!!
本文包含大量重要剧透!!!
—————————————————————————————————————————
浓厚的化不开的愤懑与悲哀。
这是我读完这本纪实文学后的直接感受。
其实并不是一个适合读书的环境,我在武汉参加公司组织的务虚培训,管理较为严格,不能使用手机。为了解闷,便从家中带来了这本买了许久但仍未拆封的书籍。于是我,就断断续续地伴随着培训老师的催眠念经,看完了这本书。
然而,尽管并不是一个容易沉浸的环境,我仍然十分投入到这个真实的故事之中,并且让负面的情绪充满了我的胸腔,这不得不说是这本书所记录的文字的力量了。
回归正题,如果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就认为一定有重重悬疑探案的读者,那么注定会失望了。如果这是推理小说,那这实在是太为简单而拙劣的的推理了。案情非常清晰,300 页的书,在第 50 页基本已经将犯人和杀人动机全部揭露了。简要叙述一下就是一位从事灰色行业的年轻男性,赚取了大量财富,在搭讪时认识了一位年轻女性并成为了男女朋友关系,但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职业,男方在恋爱中非常大方,送女方各类奢侈品,也表现的非常温柔体贴。可当女方对于大量的奢侈礼品感到不安时(原文是“10 年的礼物份都送完了”),男方终于表现出病态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先是疯狂地质问女方是不是不接受自己的爱,之后更是强制地要求女方在出门时穿什么衣服,随时随地突然拿出相机对女方拍照等,偶尔身边还跟着几个黑衣人对着女方喊着尊称。种种怪异的行为最终升级到恐吓和控制,虽然没有实质性地暴力,但粗暴地拉扯,向墙壁挥墙等行为非常频繁。于是女方提出分手,男方终于露出獠牙,恐吓女方如果分手要把礼物换算成钱全部还回来,不然自己马上能毁了女方及她父母,女方经过之前的经历,已经完全相信了男方有这种灰色的能力,只能屈从。于是男方的控制更进一步,每 30 分钟都要打一次电话,并问各种问题,如果回答稍不如意就马上大喊大叫,别说和朋友出去玩,就算是遛狗,男方也会吃狗的醋大骂一顿。用钱收买女方的朋友,孤立女方并得知女方所有的行踪。
甚至买理发器要求女方把头发剃光,让女方自己把手机折断失去所有的联系方式,让她完全无法正常在社会中生存,只能依靠自己。
女方就这样在恐吓和压力下苦苦维持着,也不敢告诉父母。终于无法忍受,在有着可能会有生命危险的觉悟下,她还是通过电话下定决心和男方说了分手,男方马上说,我会让你付出代价。
如果男方只是单纯的跟踪狂或者心理疾病,反而是一种幸运。然而不幸地是,男方之前的威胁是真实的,至少是部分真实的。男方当天就派出了几位黑衣人闯到了女方家中,女方母亲一开门他们就马上冲进屋内,大喊大叫自己是女方公司的老板,女方欺诈了公司五百万元,幸好女方父亲及时赶到,这才终于把这些人赶出去。
女方给父母坦诚了所有经历,并在母亲的陪同下带着之前收集的各类威胁录音到了上尾警局报案。然而上尾警局却并不受理报案,理由是这是男女之间的感情纠纷,上尾警察不会介入,尽管有着威胁录音,但上尾警察仍然认为证据不足。女方父亲之后再次到上尾警局强调自己要报案,但上尾警方第二次拒绝了他们。
但与此同时,男方的报复并不会停止,女方家的周围街道,一夜之间贴满了带有女方照片的色情广告,其量之大只能是许多人连夜完成的。其他城市也出现了大量的带有女方照片、联系方式的招嫖小卡片。
带着这些明确的证据,女方再次到上尾警局以名誉损害报案,这次,上尾警方没有理由再拒绝报案了。但上尾警方仍然百般阻挠,以如果报案很麻烦流程很多要费很多时间等理由劝女方放弃报案。但女方此时如惊弓之鸟,自然听不进这些,无比坚决地要求立案,终于,在女方等待了许久后,终于立案了。
立案后,事情仍然发展着。不知名的人来到女方家门口,用音箱全天大声放着音乐,甚至女方父亲所在的分公司、总公司也收到了大量举报信,无中生有地写着女方父亲道德败坏,找小三,女儿欺诈犯罪等条文。本以为这些进一步的证据能让上尾警察更加重视,加快破案进度。而女方家迎来的,却是当初受理报案的上尾警察,上门强烈要求女方撤回报案。
虽然女方没有同意撤回报案,但上尾警察这样的表现也让女方联想到男方曾经说过自己手眼通天般的能力,女方彻底失望了。抱着自己肯定会死亡的想法,她向着自己最亲密的朋友诉说:“我随时可能会死,如果我被杀了,凶手就是小松(男方)。”
这是抱着绝望留下的遗言。
事实果然如此,不久之后,女方在锁自行车的时候,突然被人拿着刀从背后刺中,转过身来后胸口又再次被刺中。她就这样孤独地蹲下身在街道旁流血而亡。
上面的这些,是破案后的真相大白吗?并不是,这是本书作者,一名普通的三流杂志的记者在案发数天后就收集到的信息,那么上尾警察岂不是更容易就能找到这些消息并且破案吗?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上尾警察组织了上百人的专案组,却在发布会上故意说女方平时穿戴的都是奢侈品,男朋友是灰色产业经营者,力图引导记者往女方有罪论去报道。而查案进度却持续停滞。
明明如果认真查案,上尾警察马上就能发现女方已经清楚地说过自己被男方骚扰,破坏名誉,难道不应该马上把男方控制住吗?但上尾警方却像是似乎完全不知道这些事情一样,根本没往男方那里调查。
本书作者就带着这样的疑问,一个人孤身调查,结果异常顺利地就找到了行凶者的身份,行踪以及男方的行踪。而上尾警方就如同静水中的船一样,作者查到相关线索后推一下船,船才动一下。
最后,在作者连篇的质疑报道之下,上尾警方如此不作为的内幕才被曝光,并没有男方所谓的手眼通天,仅仅就是上尾警方的渎职、无视行为,在女方报案时为了少一事多半阻挠。而当女方真的死亡后又害怕自己的渎职行为被曝光,所以故意引导记者的报道,篡改女方当时的报案记录,并在侦查中故意无视男方,选择错误的方向去侦查,这就相当于缘木求鱼,如何能真的破案呢。
这其实是一场在最开始就点明罪犯身份,并且可以轻易扼杀在萌芽之中的杀人案件。
本书最让我感到情绪澎湃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男方行为如此的卑劣、恐怖。
二是女方在如此重压下不屈的坚持和最后悲惨的经历
三是上尾警方如此地渎职,又在事发之后果断地把污水泼在受害者身上,只想着如何隐瞒。
四是各类媒体如一窝蜂般地按着警方的饵去描绘着女方如何轻浮、引导读者认为女方是自作自受。
在任何地区、任何时代、任何体制下,这些问题似乎都做不到完全避免。现在至少会有互联网极大地扩展了信息传播渠道,而女方在当时,如果不依靠上尾警方又能够依靠谁呢?只是没想到,自己说依靠的,并不是天使,而是一群躲在名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盾牌下的懦弱之人罢了。
我看了豆瓣的书评,其中有一条打了低分,他认为作为纪实文学,作者在行文中添加了许多主观判断,因此不是合格的纪实文学。我认为,纪实文学并不是工作汇报,只要在保证记录的事情真实无误的前提下,可以有主观情绪和判断,也应当有主观情绪和判断。这是其文学的一面,也正因为其有这文学的一面,才能给一批批读者带来长远的感动和震撼。
1
asdjfuhgasiduf 2022-05-26 19:39:00 +08:00
让我想起了《日本之耻》,各种原因和力量推动者这类纪实作品的出版. 一小群读者进行反思和深层次的思考,但这类书籍毕竟是小众读物,再加上人总是喜欢忘却. 很可能连一朵小小的浪花也算不上, 但最终这种反思的力量积会慢慢积攒,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出现各种各样的团体形成一种思考的潮流,登上大众的视野,最终促进人民对于人性、zf 、媒体的思考
|
2
maweihao999 OP @tblgsn 这系列报道还是有用的,日本议会议员看了报道之后在国会提出了健全相关法律的提案,并最终促成了《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规定了警方可以直接介入各类骚扰跟踪案件,即使当事人未报案。
我觉得还是要相信媒体监督的力量,尤其是报告文学、纪实文学这种,很容易能形成较大的影响力。但目前我们这里的深度调查记者已经非常稀少了,这实在很遗憾。 |
3
conge 2022-06-08 06:28:09 +08:00
警方的行为真的是让人匪夷所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