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上存原 word/ppt 方案:
微软的 Office Server:
Only Office:
- 免费, 但限制 20 个连接
基本不用...手机屏幕太长了, 横着用很别扭, 看视频时浏览器全屏会自动横屏.
我在 archlinux 上中文部分用微软雅黑, 英文部分用 ubuntu font family(挺有特色的), 自行调整好 fallback, 很清晰(100% 缩放, 100 dpi 的 1080p 显示器).
我没有审美, 字体清晰长期看着心情都舒服点, 所以我觉得亚像素渲染没问题.
mac 的灰阶... 如果没有高分屏, 比如 1366 的 macbook air, 糊到瞎眼
取消英语考试和培训我是举双手双脚推荐的.
这样我就可以悄悄地学英语了. /doge/
放弃 ubuntu 20.0 当桌面的原因: chromium 变成了 snap, 只能用 Firefox.
看都不想看 ubuntu 22.04 的原因: Firefox 也变 snap 了, 再见.
为什么讨厌 snap:
apt update 升级软件, 走最近的镜像源, 嗖嗖嗖完成.
snap tnnd 国内没镜像, 心情好时几十 kb, 心情不好几 M, 无语至极.
不要说用 Debian/linux mint 的包, 这样还不如用 mint 或 debian 了.
哦, 对了, 可以加微软的仓库, 使用 Microsoft repo 也不想用 snap.
客户端软件向服务器报到: xx ip 装了哪些软件;
客户端软件监听一个本地端口(websocket 或者非 ws), 浏览器中访问 localhost:xxxx 获取安装的软件系统, 实现通信.
感觉逃不过客户端呢...
似乎就是把客户端的网关 ip 设置为同域网中的另一个设备, 但这个设备本身的网关是同局域网主路由, 设备上做一些骚操作.
是这样吧?
surface connect (普通那个, 不是 surface book 底座那个) 连雷电都比不上, 最多算私有协议的加强版 type-c.
印象中看过分析:
usb 3 信号一路, 用于扩展多个 usb 口, 扩展一个 usb 声卡, usb 网卡;
几个电源针脚;
4 x lanes DP + aux 用于显示输出;
surface connect 专用通信线;
注意: 没有 pci-e !, 雷电可是实打实的 pci-e 信号, 所以旧平台的雷电 3 DMA 安全风险就出现了.
忘了用于处理正反插的 mux 切换芯片是扩展坞里面的还是 surface 机器里面的.
顺便说下视频输出的问题:
surface dock 2 设计师脑壳有点... 含蓄点, 称之为 "奇特", 真的是设计奇才, 扩展坞上使用 type-c 作为视频输出. 把芯片输出的 dp 信号整成 type-c dp (不知道糅合 usb3 信号没). 如果你显示器没有 type-c, 还得给扩展坞配一根转换线把 dp type-c 转成标准的 dp 口 /hdmi 口... 给扩展坞配转换头就离谱, 脱裤子放屁.
surface connect 设计之初就定了 4 通道的 dp 信号(新款应该还是 4 通道), 扩展坞内部通过 dp mst (应该是这样, 或者暴力点把 4x1 dp 拆成 2x2 dp)变身两路 dp 视频输出.
问题来了:
- 初代扩展坞的 dp mst 估计是老规范的, 带不动 4k60Hz;
- dock 2 支持双 4k 60Hz, 但根据 dp 带宽估算, 一路 4k60hz 输出需要大约 12.5 Gbps 带宽, DP HBR 2 每 lane 有效带宽好像是 4Gbps 多一点, DP HBR 3 好像是 6.4Gbps. 要输出一路 4k60, 需要两个 hbr3 dp lanes 的带宽.
那么, 要输出双 4K 60 Hz, 需要你的 intel 核显支持 DP HBR3, 才带的动双 4k, 这也就是为啥 dock 2 兼容设备里面一些设备只能双 4k30hz, 要么是不支持 hbr3(10 代之前的 cpu), 要么是 gpu 本身限制.
不过, surface 扩展坞的优势是: 不抢 usb 3 的通道, type-c(雷电 4 不清楚), 一共就 4 个高速数据通道, 要么 usb3 / dp 各占两个, 要么 dp 全占支持双 4k60 输出, 但没有了 usb3. 而 surface connect 比 type-c 多了两个高速数据通道(用于 dp), 可以做到 双 4k60 usb 3, type-c 只能 双 4k60 + usb2.
另外, 市面上的 type-c 扩展坞, 一些厂家缩水用只支持 hbr2 dp 的芯片转 hdmi, 最终也只能输出 4k/30hz, 各位购买时擦亮眼睛.
@
murmur yoga duet GPU 一旦有大负载, CPU 就很容易被拉到比较低的频率, 简直是窒息
借楼问一下: SSTP VPx 也算 https 流量吧, 会被查吗?
我一直很感激百度网盘, 是他教会了我什么叫社会险恶, 从此不再信任任何网盘.
另外, 听说 onedrive 似乎搞盗版也有风险?
这个功能估计得做一个 OneNote 插件来监听剪贴板.
以下基于 OneNote 2016 桌面版:
我用的操作是: OneNote 贴靠在一侧, 或者让 OneNote 总在最前(自带功能)并调小窗口, 将 OneNote 截图按钮放快速动作栏前几个(避免被折叠).
这样, 有需要截图的, 直接点击 OneNote 的截图按钮选择截图区域就好, 但很不爽的一点是 OneNote 桌面版会给截图下面标记一行字: 截图创建于哪个时间... 还关不掉
顺便说一嘴 zhihu 上看到的观点: 在几大发行版都预装 Gnome 的情况下, KDE 居然能和 Gnome 平分秋色, 足可见 Gnome 有多废.
(fedora/rh/centos 死推 gnome, ubuntu 被迫换回 gnome, 唯有 sesu 官推 kde)
KDE 5 目前 Wayland 支持好像还有问题, 而 Gnome 早用上 Wayland 了. 前段时间发现 Gnome Wayland 好像比 KDE 5 x11 性能要好一点了, 简直惊奇.
不过我还是习惯 kde 5, 理由是 kde 不需要各种奇奇怪怪的插件就能实现大部分需要的功能(我个人不喜欢装扩展), 而且可定制化成都更高.
另外, 我也无法适应 Gnome/Windows 11 等操作系统窒息的多窗口管理风格. kde 和 Windows 10 比较适合我这种不折叠任务栏图标的老古董, 毕竟同一应用开的几个窗口只显示成一个图标, 鼠标切换时需要额外动作+额外关注, 忙起来时这种额外动作简直想打人, 让我下意识的分心, 中看不中用的设计.
糟糕, 我是不是 v 站稀有的拿 Windows 平板当主力机的....
娱乐时是平板, 工作时接上扩展坞挂外接显示器干活, 出门办公室时吸上键盘变成笔记本, 一个设备能解决大部分的需求, 还有手写笔 + OneNote/PDF 批注, 很爽.
不过说实话就是: 一些长时间的重活比如编译什么的, 我是用 Remote App 云办公的, 毕竟平板干重活时频率掉到 2.0 GHz 时就不爽了.
我个人对自己的 Windows 平板有些不爽:
- 我用的 yoga duet, 风扇起飞有声音不爽.
- 有出风口太丑.
- 用过的几个 Windows 平板都比 Android 平板厚. 也重.
- Windows 续航感人, 节约点 6 小时, 不节约 2 小时.
- 微软在几年前某个更新中废掉了手写笔的部分能力. 以前手写笔能覆代 90% 的鼠标需求, 现在我觉得我很傻, 有手写笔还需要开虚拟触控板, 特别是网页中选字, 拖动等操作被识别为滚动页面 /前进后退时.
我觉得, Windows 平板一定要配笔, 没有手写笔的 Windows 平板没有灵魂.
本来想买个 tab s8 平板的, 结果前几天被 Android 和 Android 上的 App 搞的够无语, 直接放弃买 Android 平板了, Windows 再废, 生产力和适用范围也比 Android 平板大.
Linux 平板: 简直笑话, App 适配相当相当少.
Android 平板: 大号手机. 娱乐性质更多, 除非有专门开发的专用应用.
嗜血法医: 杀魔新生
前 9 集挺带感的, 我没看过前面系列的都看得津津有味, 结果最后一集看的我一堆问号...
然后看影评: 一个剧不能烂两次尾.... 笑死🤣
隐式用过, 再也不用, 因为网络原因, 一些软件安装速度慢到令人窒息... 告辞.
特别讨厌的一点是现在 Windows 商店下载应用程序一不留神就下到 winget 安装的了, 然后卡到怀疑人生.
虽然这不是 winget 本身的错, 但体验是实打实的坏.
另外, 软件源列表是谁维护的, 下载的安装包有没有进行严格的安全验证等等安全方向的考虑, 让我不想用.
你想想, 装个 visual studio 都能被装上腾讯电脑管家的, 这种在线安装器就是这么令人不信任, 万一出 bug 了呢.
用 auto hot key + powershell 脚本 /netsh 命令快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