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价一般是成本的两倍,我会拿出报价的 30%给大爷。如果没有大爷,不好意思我的报价还是成本的两倍,不然大爷凭什么再和你合作,钱得一起赚。
什么利润分成什么中间人自己谈价,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没经验的。
软件外包这儿是完全的卖方市场,谁有单子谁是大爷,大爷不想管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事,大爷只想在靠谱的基础上找一个最省心的轻轻松松把票子赚了,整那么多麻烦事,大爷自己组人做不香吗?
至于大爷拿没拿,关你什么事。
这是软件开发行业未来必定面临的现实。
机械制造必将打败手工生产。
不要认为敲代码和这个没有可比性,机械制造相对手工生产最大的区别就是标品可以短时间内以极低成本批量生产,而这足以满足 99%人的需求,在座的各位如果想要一把别致的鞋子是选择上淘宝还是加个鞋匠电话挨个问价呢?
这些传统的手艺人除了逼格足矣服务上流社会的,现在都干不下去了。
不过从鞋匠历史中学到的经验是,在手工鞋业务消退后,人们对于个性化的追求并不会消退。几十双鞋子、各种色泽的鞋带、鞋面喷漆、运动、休闲、布各种材质、款式的鞋子,产业形态从纺锤型转换为了金子塔型,20%的从业者摄取了 80%的利润。
回过头来,软件行业的未来也必将如此,各式各样有人持续维护的模板或者说打响了品牌声誉的 saas 云产品将会成为主潮流,而个人、小团队的程序员将逐渐难以接定制单子。就像人人都有几十双鞋子但是却没了个人鞋匠的生存空间。
再次感慨,定制外包真是一门最烂的生意就像奢侈品手工品一样,只能走最顶层的路线,以后的外包生意或许就只剩千万级的外包生意了。
不要说什么毕设外包之类的,一届学生真的养不活这吗多届的学长学姐们。
太难了!
这个问题,我算是比较有发言权的。
2019 年,我回到我的家乡,一个 40 万人的十八线小城,靠远程工作工作维持工作。
2019-2020 年间,长时间同时承接了数个项目,深感分身乏术。
2020 年 7 月正好新项目要求开具专票,于是乎,在亲戚的 4S 店二楼,一间没挂招牌的“车库公司”就这么扯旗立棍了。
2020-2021 年间,公司人数从 2 人发展到 3 人再到 5 人,维持大半年后猛增至了 10 数人;公司兼职开发人员的数量也从一开始的 3 、5 人迅速增加至逾 30 人;合同的项目金额也从一开始的万八千增长至一手合同价一百万、五百万(注意是一手);
21 年下半年,几个大客户的现金流在大环境的影响下都越发难过起来,顺理成章,没项目了。
21 年下半年到 22 年中,抱着把公司当成一生事业来做的我,在相对充沛的现金流的驱使下,忽视了家人的劝阻,一头扎进了自研的深坑,并追加了人数众多的摄影剪辑、剧本编辑、运营、销售人员,人数一度升至 20 人,最后的几个月就像是一架失控的马车冲向了深渊。
自研失败的三大原因:
- **行业萎靡**:选择从过往项目主要的从事的领域中下手,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有这方面的业主资源,忽视了行业形势的剧烈变化。
- **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没有认清客户想不想要**:做的是一款供游客游前环节游览景区的 VR 云游小程序,糅合了剧本杀、陌生人社交元素,希望陌生男女可以在线上进行上半幕的剧本杀游玩,随后诱导游客一同前往景区进行下半幕的剧本杀游玩,主打的就是一个醉翁之意不在酒。但这个社会,景区才不和你玩这些虚的,代不代运营、只要我们只赚场地的分成钱就永远不亏。
- **一份价钱一分货**:既然图了便宜就别想图质量了。之前的项目,都是我这边的远程兼职的朋友们挑起了大梁,在这里得说声谢谢,让我没在甲方那里告过罪。接着往下讲,挑大梁的朋友们在我这基本都是 100+的时薪,毕竟都是同学、朋友关系。这 100+赚的都是辛苦钱,他们本职工作均下来最低也有这个数。这还没算本职工作给他们开的社保、公积金、期权等玩意。话说回来,我这边的全职人员大多是些 2-3 年经验的熟练工,简单的 crud 自是没有问题,有复杂性的项目,在大佬的带队下也不会出岔子。然后我魔障了,没有采用既定的合作模式,只单单靠本地招纳的开发人员挑大梁,一个反复变更的 saas 项目还是在没有大佬带队的情况下进行的。延期、延期、延期!或许这就是炒股的人口中的,一但自己的钱进了股市那就无法用冷静的心态去分析吧。
至于现在?被打回了原型,重新起步吧,哈哈。
有点跑题了,我的经验是
1. 这种模式下很难招的到能挑大梁的开发,毕竟你就是图便宜去的,就像 19 年时的我,我自个单干都不止本地工作能给到的万八千。
2. 如果公司只接简单 crud 类的系统型项目,没有问题能做。但这类项目本身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钱。
3. 搞外包公司这几年我是看明白个问题,节流永远不如开源。外包公司老板有两种,技术出身、业务出身。业务型老板一年能对接一两百个项目,10 个项目中他会挑挑拣拣的选出最好的那么一两个自己做,100 万预算的项目他能以 50 万的成本用 80 万接下。技术型的,同样 100 万的项目他只能以 20 万的成本用 30 万接下。当市场风向变化的时候,业务型老板一年对接上百个项目会早早察觉到问题所在,而技术型老板可能还沉浸在这个项目我上马了各分支自动 cicd ,想来研发和测试间的无效沟通可以更少点。
4. 换人难,10 分钟足以淘干整个城市的简历池。人与人是互相试探的,老板和员工也是如此。故而,需要雷霆手段换人的时候,却因为招不到替补的,捏着鼻子忍着,几次后,你的话就没分量了。
5. 并没你想象中那么便宜,一个 2-3 年经验的程序员即便在县城也得 5000 块起步,这 5000 块还是建立在朝 9 晚 5 基础上的。放在郑州,8000 块,估计够这个人 996 了,我承认郑州把我卷到了。
6. 题外话,给一个人发一个半人的钱让他干两个人的事,真的是至理名言。小城市的大多数人认为二三千的工作强度就该是守着个店一天刷 6 个小时抖音的强度。你想让他像在北京一样努力,你的支出并不会小于北京的公司。
7. 对于大多数公司人员成本都在 15%-22%之间。曾经我在知乎回答过一个问题,王者荣耀团队为啥发足足 82 个月的年终奖,我的回答是,不同行业有自己的核心生产资料。制造业是机器,所以老板赚了钱要翻新机器。软件行业可不就是人,发了钱不得好好哄哄。但现在,我的想法产生了细微的变化。
不知不觉,在这个有情人炮火连天的日子里,一个人对着电脑敲下这么一大段话,
总之,不如雨打风吹去
第一印象 UI 确实丑.
产品有两种,一种是 must to have 另一种是 nice to have.
你这个显然只能是 nice to have,对于 nice to have,需要做的不是做好一点.而是全部做好,不留缺陷.
举个典型的例子
must to have:微信,太多人都在捏着鼻子用了.
nice to have:比方说在 appstore,如果你是 nice to have,你必须在不刷的情况下,保底达到 4.5 星以上,才有盈利的可能.只从 B 站看,一堆嫌弃的评论,你猜能拿几星.
建议:
慢慢优化吧,隔断时间换个皮重新吸一波流量,啥会没硬伤都亮点了,你也就可以收费了.
这和是不是程序员无关,本质还是 PDCA 那套上。因为远程的因素,招人会容易一个数量级以上,只要 check 到位,处理也到位,理论只会更顺利
对个人:每一次仲裁的抉择,不仅仅是平台的义务劳动工。更是随着历史正确率的提升,有助于自己在郭嘉大事的抉择上提升不小的权重
对平台客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去做一线专员处理矛盾、处理举报。
对郭嘉:当整个互联网仲裁大数据彻底打通,新政体或可真正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狗头)
对仲裁平台自身:向平台抽取服务费是小头,大头在于随时掀起的舆论风暴(呃,后期应该只有招安一条路)
突然有了个 idea ,做一个第三方仲裁平台,向广大小电商平台、自媒体平台、直播平台提供嵌入式仲裁服务。在数据打通后,使每个人的仲裁都有足够分量。
唔,再加一条权重影响因素(阵营标签因素,守序邪恶、守序善良,事件法理偏轻,守序善良的人的权重增加。事件法理该杀,守序善良的人权重下降,如此这般)
得加权重(取决于学历、社会地位、是否利益相关人、历史抉择正确率),人与人本就不平等。
创业三年,建议只有一个。能省就省,钱到用时方恨少。
只函授是没用的,但这个本科,如果能让你考个 211 、985 的硕这就有用了
越开公司越发现一点。
客户需要的从来都不是软件、从来都不是技术。
我是技术出身,但讲句屁股不对的话。
在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销售出身的老板能轻而易举的拉来毛利超高的单子,技术出身的老板拉来的单子往往都不咋样。
不要端着碗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
真去市面上跑跑看,就知道一个纯技术出身老板有多无力。
边际成本低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是容易搞规模效应。劣势是,一条赛道就容得下几个玩家,后来者非得卷个天翻地覆才有口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