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EX = way to explore
V2EX 是一个关于分享和探索的地方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sillydaddy
V2EX  ›  投资

货币狭义相对论(上)

  •  
  •   sillydaddy · 8 天前 · 568 次点击
    • 引言

      这篇文章可以帮助理解以下问题:
      - 标题是噱头吗?货币跟「狭义相对论」有什么关系?
      - 货币到底是不是财富?还是说货币只是由国家印刷的一张张欠条?
      - 货币是什么?它是被现代国家操控的一种东西吗?
      - 银行为什么不能应付取款挤兑?我自己的钱为什么不能取出来?
      - 现代社会中,除开纸币之外,黄金、比特币也是属于货币的一种吗?
      - 货币是由谁提供的?是由央行控制的吗?
      - 这个世界需要多少货币?它们又是按照怎样的机制被提供的?是央行根据市场信息提供的吗?
      - 货币的利率是怎样确定的?是央行确定的吗?利率代表什么?
      - 通货膨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央行造成的吗?央行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 有没有方法彻底消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为什么?
      - 我们通常怪罪的货币超发,究竟是如何超发的?罪魁祸首是谁?
      - 为什么过去中国的 M2 长期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通货膨胀却没有同速的增长?
      - 中国的 M2 存量巨大,那么未来的中国会不会发生通货膨胀?什么时机会发生?
      - 我们常说的 M0, M1, M2 究竟代表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划分?
      - 黄金究竟是不是一种通缩货币?我们是不是怪罪了它?
      - 比特币可以作为货币吗?该如何做?
      - 加密货币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可以基于加密货币,构造一个完全不同于现有的货币体系吗?
      
      这篇文章的预备知识(最好有所理解,不理解也没关系):
      - 供需是如何决定价格的(可以帮助更深的理解货币,因为很大篇幅在讨论供需。可搜索“供需图”)
      - 狭义相对论与绝对时空观的对比(可以帮助发现这篇文章描述的货币性质与狭义相对论的精妙的相似之处)
      
      
      约 15000 字,阅读约需 20~30 分钟。
      
      版权所有,禁止非授权的转载演绎。
      
    • 0.货币绝对论

      • 绝对存在:货币自身独立于商品而产生,货币不是任何商品。
        • 绝对时空无需被万事万物定义,绝对时空是超脱于万事万物的存在。
      • 绝对静态:货币不受任何商品的影响,也不被影响商品的那些因素所影响。
        • 绝对时空不为万事万物所影响,也不为支配万事万物的物理规律所支配。
      • 绝对均匀:货币的每个单位,无论在哪儿,无论对于谁,都是均匀同一的,单位货币作为绝对的均一的标尺,衡量着任何商品。
        • 绝对时空处处均匀、对称、同一,衡量着万事万物。
    • 1.货币是什么?交换媒介?财富?

      • 先看人们对货币的平常看法:它可以买东西,它是财富的象征,它可以用来标记其他东西的价格。
      • 总之,它很特殊。
      • 特殊在,货币既是衡量万物的价格标尺,且方便交换各种物品,本身它又代表着财富。它仿佛是一种额外的、绝对的存在,超越普通物品的存在。至少,人们不会把它看作是与别的物品一样,它在所有物品之中鹤立鸡群。
      • 货币身上有种抽象的气质,让人无法琢磨透它,要知道,它可是先于每个阅读这篇文章的人而存在。但是,它在生活中又是如此的稀疏平常。
      • 这 2 个特质结合在一起,让人无从下手。如果不停追问身边随处可见的货币到底是什么,会显得很学究可笑。但如果不搞清楚它,就没办法深入的理解经济、理解新闻里一连串深奥的词汇。
      • 关于货币,第一个问题就是,货币是什么?后面紧跟着一连串的问题:世界上需要多少数量的货币?货币的数量是谁决定的?货币与财富是什么关系?货币与金银是什么关系?
      • 有人说货币仅仅是一种交换媒介,它本身只是一文不值的纸片;有人则说货币本身就是财富,不然努力挣钱存钱是为了什么呢?
      • 先来看交换媒介这件事。经济学家为了表明自己的学识,经常发表奇谈怪论。比如说「货币就是一张欠条」:你手里的每一块钱,都是一张欠条,是社会欠你的财富。你拿着这张欠条就可以换取等值的物品。这种说法,明明白白的把货币看作是交换媒介,而货币本身则一文不值。
      • 可是它似乎与我们的常识有悖。货币不是财富吗?怎么会是欠条呢?
      • 经济学家则会解释说,战乱时,纸币就会变得一文不值,把它看成欠条,不就很容易解释通了嘛。并且这个欠条还不是普通人打的欠条,而是通用的可以流通的欠条,而且是有国家信用保底的欠条。
        • 一个原始人给老板打工 1 个月,老板可以给这个原始人 10 箱鸡蛋,或者 100 斤猪肉。鸡蛋和猪肉都是原始人所需要和能理解的财富。但是假如老板给原始人 10 张百元人民币,原始人只会摸摸这 10 张花花绿绿的易碎的纸,对老板咆哮一番。但如果老板写一张「欠条:可到 xx 家换 10 箱鸡蛋,或 100 斤猪肉,或 200 斤大米,或。。。」,然后原始人可以跟任何一个有这些物品的人交换,用欠条交换物品。这时,欠条转移给了别人,别人后续继续用这张欠条去交换别的物品。

      • 从上面的思想实验看来,欠条理论确实可以解释货币的交换作用。一张某个人签过字的欠条,从某种程度上说,确实是一文不值的,如果签字人不守信用的话。而那些一张张的印着图案的货币,其实不也就是那么回事嘛!
      • 可是,如果把货币的范围扩大一些,不再局限在纸币上,而是将古已有之的金币、银币纳入其中呢。欠条理论又有些让人为难——难道说那一块块沉甸甸、光闪闪的金子也是欠条嘛!
      • 其实将货币类比作「欠条」,与其说解释了更多的事,不如说,关于货币是什么,它带来了更多的疑惑。
        • 欠条理论说,货币是用于交换物品的,那么是否可以推出货币本身并不是财富?因为没人会把欠条本身看作财富。
        • 但在平时的认知中,认为货币是财富,又是从什么角度考虑呢?如果说货币仅仅用于交换,那为什么人们视它为财富?或许可以说它只是可以交换财富,但是它自身并不是财富?
        • 如果说货币是欠条,它本身不是财富,那么它跟我们看起来确实是财富的东西,比如食物、土地、房屋、黄金,究竟是什么关系,特别是在数量上是什么关系?等一下,如果说货币(纸币)不是财富,那么黄金到底是不是一种财富呢?毕竟古代也是会用金币作为货币的。
        • 还有,如果说货币只是欠条的话,那么它自身的价值又是怎么决定的呢?谁来决定一张欠条买多少土豆呢?毕竟货币用于交换,那么就要定义一个交换比率啊。
      • 这些问题简直要把人绕晕。
      • 好吧,货币用于交换,这点是没有疑问的。问题在于,它到底是不是财富呢?
      • 「欠条理论」暗示货币不是财富,货币交换来的东西才是财富。就像上述原始人的例子里,那张欠条本身代表的是对实际财富( 30 箱鸡蛋)的占有声明。虽然还没有实际占有,但它代表的是一种对「实际财富」分配的份额。
      • 到这里,逻辑是通的,因为我们识别出了一个新概念——「实际财富」,如鸡蛋、猪肉等,用于与货币这种「纸面财富」相区分。货币仅仅是为了交换「实际财富」。按照这种观点去推理,金币、银币、铜币也跟纸币是一样的,其实也只不过是一种对实际财富的占有声明,而它们本身并不是财富。新兴的比特币也是如此。所有这些「纸面财富」,都只是一种交换的符号,无论握在手里是轻飘飘还是沉甸甸。
      • 那么继续按照这种思路推理,「实际财富」到底是什么呢?当然是那些能吃的食物,能穿的衣服,能住的房子,能用的工具……,所有这些实际会被人们需要的东西。不过,这个“实际会被需要”的定义还是模糊不清,这种模糊不清中隐隐透出一丝让人不安的气息。我们试图把「纸面财富」从「真实财富」里面剥离出来,可是想一想,在这个纸币作为货币的时代,黄金究竟是「实际财富」还是「纸面财富」呢?在以黄金作为货币的时代,称它为「纸面财富」是可以,但现在它已经退居幕后不再作为货币了,它就应该代表「实际财富」了吧?可是该怎么对那些认为黄金只不过是一块黄澄澄的金属的人,解释它是实际财富呢?
      • 有些头疼了!如果说一块金属也能算作「实际财富」,还有什么不是呢?再转回头来看看之前对「实际财富」的模糊定义:「能吃的,能穿的,能用的。。这些实际被需要的东西。。」。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是「实际需要的」,发现了吗,问题就在这儿,难道说货币不是实际被需要的东西吗?我们前面刚刚达成共识,货币就是被用来交换物品的,这就是货币的用途!这不就是货币被实际需要的情景嘛!
      • 看到这里有没有一种触电的感觉呢。没错,货币就是实际被需要的。因此,货币就像其他那些被人们需要的东西一样,它就是财富!
      • 货币就是财富!到这里,我们对货币认识已经升华了。货币从那张奇怪面孔的「欠条」符号,从被认为只不过是「一种对财富的主张」,从被认为只不过是「纸面财富」,升级为了真正的财富,这是因为且仅仅是因为货币是被实际需要的!
      • 这种观点当然与货币的「欠条理论」有冲突。欠条理论从不认为欠条本身就是财富。
      • 我们的新观点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证明。我们仅仅需要承认一点:货币被用于交换从而被需要。然后根据「被需要的就是财富」这一常识,就能推论出货币是一种财富。太紧凑、太明显,根本无需任何奇巧的论证。「货币是一种财富」,这句话本身没有任何变化,但在认知上却得到了升华。
      • 至此,我们似乎离「货币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越来越近了。货币被需要,所以它是财富,与其他被需要的东西一样。那么,还有没有更好的称呼它们呢?
      • 没错,就是「商品」,我们可以用「商品」这个词,代表那些人们可以交换的、被人们需要的东西。
      • 没错,我们已经到达了彼岸,看到了出乎意料的风景。毕竟,很少会有人觉得——
      • 货币是一种商品。
    • 2.货币可以被定价

      • 前面提到了货币是一种商品。这似乎有一些出乎意料,因为人们默认货币是比较特殊的,不至于“沦为”商品。这种反应其实并不奇怪,货币确实不像商品。
      • 不过,我们既然在尝试承认货币是一种商品,就要努力寻找它身上符合商品的特性。比如:货币是不是也像其他商品一样,可以被定价呢?
      • 好奇怪的问题!
      • 从来没听过货币本身还需要被定价的。在谈到「定价」一词时,人们指的是用货币给其他商品定价。人们会说「 2 元钱买 1 斤土豆」、「 0.5 斤土豆卖 1 元钱」。即使是后面这种卖土豆换钱,人们也从来不会把这当成是在用土豆对货币进行定价——无论在意识中还是在潜意识中,都只会有土豆的价格,而不会有货币的价格。
      • 这可能是因为,用样子千奇百怪、价格变动不居的土豆来衡量货币的价值,似乎是本末倒置!即使是黄金也没有资格来给货币定价!人们通常反过来,用货币给黄金定价。日常的定价经验,让人们形成了一种潜意识,即,「货币是不需要被定价的,它只用来给其他东西定价」。
      • 当然,用货币给商品定价的便利,是必须要承认的。如果没有货币来定价,那么每 2 种商品的交换,就都需要定义一个交换价格。假设市场上有 4 种商品,就需要 6 对商品两两交换的价格;如果有 100 种商品,就需要 4950 个两两交换的价格。而有了货币之后,就大大简化了定价——100 种商品就是 100 个价格。
      • 可是,即使商品都用货币来定价,货币的价值果真就是恒定的吗?当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通货膨胀体验,就足以让人摇头,同样是 100 块钱,现在的购买力与 30 年前的购买力不可同日而语。
      • 但是,货币作为定价基准这个事实,让其价格恒定、地位特殊的印象深入了潜意识,即便人们承认通货膨胀的日常体验。
      • 「恒定的价格基准」 v.s. 「通货膨胀的体验」,这 2 者的冲突提醒我们,需要找到货币的真正位置:货币有价格吗?货币的价格是什么?
      • 为此,我们来做一次思想实验:假设现在有一个市场,这个市场上没有货币,仅仅是物物交换。假设市场上仅仅有 2 种商品:土豆、西红柿,它们彼此交换。不同时刻,交换的比率在变化着,有时 2 个土豆换 1 个西红柿,有时 3 个土豆换 1 个西红柿。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怎样衡量其中 1 种商品是变贵了还是便宜了?因为只有 2 种商品,所以看起来很容易,只要看交换比率,从 1 个西红柿只能换 2 个土豆,变为了可以换 3 个土豆,那么当然是西红柿变贵了。可是,这时为什么不能说西红柿的价格没变,而是土豆变便宜了呢?肯定有人会说,这种争论是一种狡辩,因为贵贱当然是相对而言的——西红柿相对于土豆变贵了,就等同于土豆相对西红柿便宜了。没错,可是再假设这个市场上突然有了货币呢?货币的出现,会给定价带来一个绝对的参考系,不是吗?有了货币作为参考的标尺,前面所说的相对贵贱,就能清晰衡量出来:到底是西红柿贵了,土豆没变,还是西红柿没变,土豆便宜了,又或者是其他的情况。
      • 看到上述假想实验中,货币的特殊地位了吗?货币的加入改变了整个的规则,为何货币一加入,贵贱就变成绝对的了?可是我们在只有土豆和西红柿时,才刚刚承认过「贵贱是相对的」啊。货币为什么就这么特殊呢?根据前面提到的,货币也是会随通货膨胀而变「毛」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让货币作为绝对参照系,扮演这个特殊的角色,货币能胜任吗?或者,再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我们将「西红柿-土豆-货币」这个简化的市场,改为「西红柿-土豆-牛肉」呢?那么牛肉可以作为绝对的价格参考,来衡量是西红柿和土豆的绝对价格变化吗?显然大部分人并不会认可牛肉享有这样的地位。可是大部分人却承认货币应该享有这样的地位?
      • 从上面的「西红柿-土豆-牛肉」的例子中,再次隐隐透露出一丝不安的气息:似乎在谈论价格时,只能谈论两两相对的价格,而不能单独说一个东西的价格是多少,即使是货币在场也一样。不能单独说一个东西是变贵了,只能说它相对某样东西变贵了。因为没有一样东西,可以作为绝对的参照水平线。
      • 这对于被货币参照系惯坏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很难适应的。即便他们潜意识中是承认「价格是交换的比率」的,但他们也很难接受不能直接说出土豆的价格是 XX——我们平时说土豆的价格,隐含了「相对于货币」这个背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土豆「相对于货币」的价格』。
      • 「 XX 的价格是 YY 」这种习惯说法带来的效果,就是在潜意识中把货币特殊化,把它当作绝对的参照系,从而货币自身的价格变成隐形的不可见的了——货币的价格消失了,这让我们忽略了货币本身也是有价格的。上面假想实验中的货币,就像牛肉一样,并不能作为一个绝对的价格参照系,因为货币本身的价格也会变化。
      • 上面的表述是否感觉很熟悉呢?没错,物理学里面的狭义相对论,也曾给人这样的感觉。在狭义相对论理论中,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参照系,即绝对的时空,相反,各个惯性坐标系都是平等的,物理定律在各个惯性坐标系中都是相同的!!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给出的深刻洞察。
      • 对于货币,我们也可以给出同样类似的结论:货币与其他任何商品一样,不存在绝对的价格,货币也不具有任何本质的优势地位,因为货币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价格,是商品的交换比率,在 2 个商品交换时,交换比率同时反映了这 2 种商品的价格。所以,货币与其他商品的交换比率,不仅反映了商品的价格,也反映了货币的价格。无法脱离两种物品的交换来谈论价格,也就是说——
      • 货币是可以被定价的,货币不是绝对的、额外的、独立的价格标尺。
    • 3.货币由供需定价

      • 根据经济学的常识,商品的定价由供需确定的。那么可以合理推知,货币的价格也是如此。
      • 如果承认货币是一种商品,其价格由供需确定,那么前面提到的通货膨胀就一点也不神秘了。只要想想日常生活中,其他商品的价格变化就可以了。例如以常见的猪肉价格为例,2019 年发生猪瘟时,猪肉减产,猪肉价格居高不下;而当某年养猪户盲目跟风扩产时,猪肉供应过多,猪肉就会很便宜。
      • 对于类似猪肉的一般商品,人们很容易从直觉上「想象」,并有把握它们的数量是怎样确定的。再以土豆举例,关于土豆的数量,虽然普通人无法确定土豆的数量具体是多少,但对于土豆数量的产生机制,每个人都能想象一番:从需求上,很多人都需要吃土豆,而一般每个人的土豆消耗也是有限的,所以总的土豆需求数量可以估算出来。土地生产土豆,用于种植土豆的土地越多,生产的土豆越多。当然,不能拿所有的土地都去生产土豆,特别是超出土豆的需求数量后,不过,如果生产出来的土豆满足不了土豆的需求数量,这时供不应求,土豆的价格就会变高,更有利可图,这会促使人们将生产其他蔬菜的土地用来生产土豆,当然,人们想要吃的土豆的数量,也就是需求数量,也受土豆价格的影响,土豆便宜,可能会多吃一些,土豆贵,可能会少吃或者换别的蔬菜吃……,总之,所有这些因素会综合在一起,最终达到某种平衡,在这个状态下,形成了土豆的实际数量。虽然在这些想象里面,每个步骤都受复杂因素影响,也很难精确计算,甚至各个步骤会相互影响,但想象这个的过程,还是非常符合直觉的,把它讲给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够理解。
      • 不过,在上述的基于常识和直觉的「想象」中,一旦将土豆换成货币,画面就风云突变,一切都变得很陌生和神秘。是的,想想吧,「货币的需求」、「货币的供给」、「货币的数量」、「货币的价格」,光是这些概念,就超出普通人的想象了,把需求、供给、数量、价格这些普通商品才有的概念,附加到货币上?这真的可行吗?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商品概念词汇,当与货币组合在一起时,却会对人们固有的货币观念,产生强有力的冲击。
      • 这是因为,一方面,货币事实上已经成为了财富的代名词,即使在潜意识中,人们也从不会认为货币是一种商品;另一方面,真实世界的货币的供需机制,确实超出了普通人的直觉想象,它不如普通商品那样直接和直观,它的实际运行机制有些不一样。
      • 然而,只要承认货币仍然是一种商品,承认它有价格,那么就有理由相信它要受到供需的规律支配。为找出决定货币价格的供需机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分别找出货币的供给、货币的需求是什么。
    • 3.1.货币的需求

      • 先从微观来看。每个人对货币都有需求。买食物饮料、买车买房、买家电装修、出行旅游,这些都会需要货币。不过我猜有人会说,这根本不是对货币的需求,这是对财富的需求!因为只有拥有财富,才能满足上面的需求。
      • 好吧,必须要承认上面的质疑有些道理。在上面的需求中,货币似乎只是充当了财富的代言人,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人们需要财富。
      • 既然消费这方面的货币需求不那么明显,那么我们再来看投资方面呢。当人们有了一定的积蓄,积累了一些财富,他们会想要将这些财富以某种形式储存起来,让它保持下去。这时,人们会面临选择,究竟以哪种形式储存自己的财富呢?是古老的土地?房产?是新兴的股票?债券?还是时髦的比特币? USDT ?……,凡此种种,林林总总。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货币是最常用的财富存储方式。这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储存财富时,货币与其他资产之间的竞争,进而发现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人们对竞争中得胜的那种资产,产生了需求。比如,当某个人选择以货币存储财富,而不是以房产存储时,就是他在对货币提出需求,反之当他选择房产时,他对货币就没有需求。试想一个极端的情景,如果所有人都倾向于将财富以房产、实物(如粮食、黄金)等形式存储,那么用于储存财富的货币需求数量,就肯定是非常小的。
      • 分析过储存财富方面的货币需求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前面提到的消费方面的货币需求。买东西当然是一种消费行为,需要财富支撑,不过,买东西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交换行为。如果我们从交换的角度去看待消费,就能更明白它对货币的需求——如果一个人手头没有货币,即使他有很多财富(房产、股票),他又如何进行交换呢?
      • 我们平时将货币看作是财富的符号,所以不认为买东西是对货币的需求。如果说,从微观个人的角度观察,交换行为对货币的需求还不是很明显的话。那么我们可以从宏观上观察一下,马上就会发现,前述的买东西的交换过程,实实在在的是对货币的需求。
      • 我们从一个非常简单的思想实验开始:假设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量的货币(比如 1 元),会发生什么?结果非常容易想象的到——人们没有足够的货币用于交易,因为只有持有货币的人才能交易。物物交换的成本是巨大的。也许随着我们逐渐增加市场上的货币数量,才能渐渐满足市场的交易需求。
      • 可是究竟需要多少货币才能满足市场的交易呢?假设整个市场在 1 年内共发生了 10000 元的交易,是否就需要 10000 元的货币才能满足呢?下面来定量的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吧!
      • 从日常生活中的小额交易中,可以观察到钱的流动。张三花了 100 元买了李四的一个烧饼,李四花 80 块买了王五的面粉,王五花 60 元买了赵大的小麦,赵大花 40 元买了钱二的化肥。钱二花 20 元买了张三的煤炭。从上面的例子,可以观察到交易涉及的每一笔钱,都会在每个人手里都会停留一段时间。另外还可以观察到张三花出去的那 100 元,经过一圈交易以后,又有 20 元经过钱二流回到了他的手里。从上面的这 2 个观察,可以知道的是,货币在交易过程中是不断流动的,有停留,有回流。那么再做一个关于交易的简单的思想实验:假设 10 天内市场上共(需要)发生 100 亿元的交易,即所有交易的交易金额总和是 100 亿元,而每 1 元钱都当且仅当在它上一次的交易的 1 天后,才会参与下一次交易,那么总共需要多少货币可以满足这些交易呢?答案很简单,考虑到每 1 元钱都可以在这 10 天内总共参与 10 次交易,也就是 10 元的交易,那么仅需要 100 亿/10=10 亿的货币数量,就足以满足这些交易。而假如说每 1 元钱都当且仅当在上一次交易的 2 天后,才会参与下一次交易,那么就需要 100 亿/5=20 亿元的货币数量,才可以满足这些交易,因为这种情况下,每 1 元钱的流动速度变慢,在这 10 天内共参与了 5 次交易。所以这里揭示的一个道理是,每 1 元钱都会在交易后,停留一段时间,才会再次参与交易,所以其他人在这段时间内如果需要交易时,就无法使用这 1 元钱,而只好求助于别的钱。所以,钱的周转速度,决定了市场上需要多少的货币数量。一个非常经典的关于货币周转的例子,非常类似前面张三的例子,即,A 、B 、C 分别种植土豆、西红柿、牛肉。首先 C 向 B 购买了 100 元的西红柿,然后 B 向 A 购买了 100 元的土豆,最后 A 向 C 购买了 100 元的牛肉。这 100 元钱在 C 、B 、A 中间转了整整一圈,从 C 出发又转回到 C 的手里,却完成了 300 元的交易。
      • 上面讨论了货币的 2 个需求,一是市场交易的需求,这符合货币用于交换的用途,二是货币用于储存财富的需求,人们需要把暂时花不到的财富以货币的形式存储起来(通常是储存在银行)。
      • 关于将货币用于储存财富这一点,前面仅仅是一带而过,但似乎没有阐述清楚,即,为什么要将货币用作储存财富?我们前面仅仅是承认了货币用于交换的价值,并没有提到它储存财富的原因。并且,再回顾一下,我们承认货币是一种财富,是因为它有用,它可以交换。然而现在,我们却又要承认货币可以储存财富。可是,货币跟财富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它既是财富,又用于储存财富?
      • 假设本来应对市场上的所有交易需要总量 10000 元的货币,但是,人们却将大量的货币储存起来,比如储存的货币总量是 100000 元,接近 10 倍于交易所需的货币数量。那么,一旦这些储存的货币被释放出来,将远远超出市场的需求,那不就会造成天量的通货膨胀吗?
      •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财富储存为什么要以货币这种形式,而且能够以货币这种形式存在?为什么货币不能仅仅是作为交易的媒介而存在?我们可以设想一个货币不用于储存财富,而仅用于交易的世界吗?如果这样的世界不存在,那么为什么?
      •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前面关于货币与财富的关系。前面我们承认了货币由于交换从而是财富,现在不用修改货币由于其「用于交换」而具有价值这一根本的设定,因为由这唯一的设定,货币就能派生出储存财富的价值。
      • 让我们解释一下这其中的因果链条:货币是用于交换的媒介,这是市场上的强大共识,这一点让货币拥有了非常强的流动性。什么是流动性呢?就是随时交易的能力,将一种东西换成自己想要的别的东西的能力,就是流动性。试想一下,拿自己的房产作为交换物去随时随地换成自己想要的东西,会遇到多少困难?或者想象拿自己其他的财产去换?没有人随时会需要房产并且准备好你想要交换的东西。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是人人都想要的东西,从而具有最大的共识,最大的共识就代表了最大的流动性。这一点让货币成为了一种很好的储存财富的形式。以货币的形式储存财富,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不是谁强加的,所以,设想一个货币仅用于市场交易而非储存财富的世界,是没有意义的。
      • 另外,上面假想的储存货币突然流入到市场交易中的例子,给人们的印象是货币非常不稳定,远没有土地、房产、甚至黄金来得稳定。然而实际上,货币的稳定性是非常好的:正是由于它的高流动性,让它的波动性没有其他资产的波动那么大。
      • 下面一节我们讨论一下货币的供给是如何确定的,并和货币的需求一起,确定了货币的价格,从中可以看到货币的稳定性是由什么因素支撑的。

    (待续...)

    第 1 条附言  ·  8 天前
    目前尚无回复
    关于   ·   帮助文档   ·   博客   ·   API   ·   FAQ   ·   实用小工具   ·   524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679   ·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 22ms · UTC 08:27 · PVG 16:27 · LAX 01:27 · JFK 04:27
    Developed with CodeLauncher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