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EX = way to explore
V2EX 是一个关于分享和探索的地方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V2EX  ›  shendaowu  ›  全部回复第 6 页 / 共 45 页
回复总数  882
1 ... 2  3  4  5  6  7  8  9  10  11 ... 45  
@psklf #19 你喜欢数学吗?特别是那种你不知道有什么用的数学。另外那篇知乎文章好像也说了,缓解了焦虑就能提升数学成绩。
@nenseso #8

感觉你说的有点绕。我可能没理解完全。如果我对你的说法的理解没什么大问题的话,你可能误解我的想法了,更大的可能是我没写明白。我的想法是某些人的特殊脑结构导致对抽象思考焦虑,进而不愿意思考抽象问题,进而保护了这些人免受人生的意义之类的抽象问题的折磨。而某些人的另外一种脑结构导致这些人可能甚至喜欢抽象思考,进而受到人生的意义的吸引,或者至少持续思考这种问题,进而容易出现内耗。当然基本都算是我瞎想的吧。

刚刚想到我的想法的一个漏洞,就是有没有可能人会本能地觉得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是很有价值的?如果会的话,那么根据我前面瞎想的东西,可能所有人都会去思考这个问题。
@echo1937 #5 我现在可能属于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矛盾综合体。只有我特别在意的,我自认为很有用的东西才能激发我的动力,剩下的没什么大用的东西我没什么动力。博客这种没有特别大的实用价值的东西我好像连想都没怎么想过。所以抱歉,没法满足你的愿望,我的问题。另外我感觉我在这方面也没什么能详细说的东西。说不好听点可能都算胡思乱想了,胡思乱想有什么好解释的。
首先推荐就医,网上的方法可能有风险。包括我给你提供的方法。心理医生好像也不是一点风险都没有,但是肯定比网上强多了。

首先不知道 OP 时间多不多,如果时间多的话建议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推荐看看这个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142187fG/ 。这个视频里提到了一点寻找方法的方法,不过我印象中不多。另外这个视频说的主要就是焦虑和拖延的方法。还有推荐看看我发的这个贴子: https://www.v2ex.com/t/1065092 。这贴里面说的那个东西我不确定是否是真的,如果感觉太奇怪的话就不要试了。不过有一点我感觉是比较确定的,就是焦虑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群问题,不同的焦虑可能需要不同的方法。拖延也类似。可能很多复杂的,难以解决的问题都类似。再推荐两本书:《理智胜过情感》、《学习乐观》。前一本里有一部分介绍了缓解焦虑的方法,还有缓解其他情绪问题的方法。后一本的主要作用是让人屡败屡战。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肯定会失败很多次,大部分人失败几次就不想再尝试了,后一本书能缓解这个问题。
@celiachu207
@angrylid
@ronman
@EasonCheng

你们确定这些推荐算法的 AI 不是协同过滤的变体?我之前在了解这些推荐算法的时候怎么感觉这些 AI 还是基于协同过滤的?我理解力不行?也就是需要用户进行反馈。
@Tamio #4 应该都不是。如果非让我胡说的话,可能非监督学习那种 AI 更合适吧。我没找到专门得 AI 节点,感觉看这个节点的人了解 AI 的可能比较多。
@phhui #31

我不相信拖延这种问题有什么本质,我感觉这种问题就是包含大量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条件。或者类似木桶原理吧,少一个条件都不行。当然就像我前面说的,某些条件可能会暂时不起效。另外我也比较相信类似拖延这种问题不是对谁都是一样的,可能不同的人各有侧重。这应该就更没有所谓的本质了。

我现在对本质这个词可能属于中立的态度,不喜欢也不讨厌。但是我对滥用这个词还是有点厌恶的。叠一下甲,我只是厌恶这种说法,不是厌恶说出这种说法的人。我理解的本质是一但知道了就能立刻识别并运用某种概念,但是根据我的经验,大量声称自己知道拖延本质的人所谓的本质我都运用不了。当然也可能他们都是骗子。还是自己探索更实在。不知道你对本质的理解是什么。我看你甚至没有说出你对拖延的本质的理解,不知道你是想从更抽象的角度来讨论还是你理解的本质是一种不可言传的东西。

我其实是有总结的习惯的,但是在解决拖延问题的时候好像确实用得不多。我刚才总结了一下,对我来说影响最大的就是失照、奖励、完美主义和情绪。可能还有运动。失照网上居然搜不到介绍,大概是佛教用语,指失去对自我意识的察觉。这里具体指不知道每天都在干什么,这个我是通过记录解决的。但是就算我总结了我还是不认同你的观点,就是把问题分类,然后识别出类别再解决。我之前在某本关于戒瘾的书中看到说某些人倾向于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某些人倾向于使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问题。我感觉我可能属于后者,还是比较极端的。我一类问题可能会继续细分,然后再各个击破。比如完美主义就被我分成了四类。当然解决方法可能也不是很复杂,意识到那种完美主义我就释怀了。那种类似一句阿尼陀佛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我实在是接受不了。阿尼陀佛我好像没试过。我试过往昔所造诸恶业那个,用处不大。效果不如我自己探索出来的方法。我怀疑不同的人在这方面的区别可能是天生的,应该是很难改的。我之前好像在论文中看到说神经质高的人用转移注意力解决某个问题的效果更好。我记得不是很清楚。

我不求完美解决拖延,想要完美解决我感觉就是一种完美主义。只要拖延的时间变少,干活的效率变高我就满意了。就算再遇到几十个新的能导致拖延的内因或者外因我也有信心把它们揪出来并解决。与自己斗,其乐无穷。我很喜欢解决问题,特别是拖延这种问题,因为有比较大的好处。但是我也怀疑我的这种态度和方法是难以帮助别人的。解决拖延这种问题应该还是算比较难的,而大部分人都畏难。我可能也因为吃药体会过畏难的感觉,确实很不好受,但是后来我解决了吃药情况下的畏难问题。另外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也不是谁都有的。还有解决问题应该是需要很多时间进行前期投入和实际解决。我在解决问题方面抽到的牌应该是太好了,虽然在其他方面不是很好。不过我相信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对其他方面产生比较好的影响。
@shendaowu #6 直接利用核辐射。
之前看哔站上的芳斯塔芙的视频有一集提到某种海洋生物好像是主动富集了大量放射性元素,我比较看好这种生物将来能在低温下实现核裂变。核聚变对生物来说可能还是太早了。强调一下,是我瞎说的,视频里没说。具体是哪集我没印象了,搜也搜不到。另外芳斯塔芙有一集还说有种细菌能直接利用辐射,这个应该勉强算利用核能了。这个网上能搜到科普文章。
@leegradyllljjjj #24 已加入读书计划表。
@angenin #23 我看过一点哲学方面的书,心理学方面的书应该算看过不少。我认为我最终能基本解决拖延跟这两个确实有很大关系。
@yegar #21

首先祝你早日把焦虑调整到满意的程度。据说彻底不焦虑是有害的。

你是怎么看待一个方法或者一组方法失效的呢?失效的时候你会认为方法肯定是无效的吗?另外如果方法在你身上只短期内有效的话,你会不再使用这个方法吗?我有点怀疑这种重复使用之前只是短期有效的方法的行为可能是种类似本能的东西。我在《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第三版)》中看到过类似的东西。引用的内容在下面,引用自 498 页。另外这书 119 页还说脑袋受到撞击之后额叶很容易受伤,不管撞哪个方向,因为额叶那个位置的头骨不光滑。跟下面说的具体是不是完全一样的位置我就不太确定了。我脑袋摔过两次,都是体位性低血压晕倒导致的。我怀疑我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固执”有可能是摔出来的。你摔过头吗?这书 503 页还说额叶损伤会导致突破常规思维。位置可能就是前面说的脑子撞击后容易受伤的位置,不过我不确定。

前面提到的引用的内容:

> 病人由于关注于住房花费,所以作决策时表现出思维的僵化。租房子的价格看来是特别显著的一条信息,病人做预算时就关注这一点。严格地从金钱的角度,这种决定是对的。但是从现实出发,我们意识到这一选择是不适当的。为那些复杂的事物,例如一个人长期的经济目标,做出明智的决定需要关注于整体。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监控和评价不同的子目标也是很重要的,需要我们在不同的子目标间转换注意的能力,即认知控制的本质特征之一。

> 我们都很了解任务控制的重要性。也经常听到别人描述一个活跃的朋友很擅长“同时做几件事情”。从整体上说,这种描述适合于那些可以跟上所有课业、做兼职,并且还有时间每天下午锻炼两个小时的人。从局部上讲,这是用来描述那种能够用电脑看邮件、传文件的同时,还能看手机短信的人。目标可以通过认知控制来影响行为。复杂行为要求我们在头脑中保持当前目标;关注与达成目标有关的信息;忽略无关的信息;还要能够以协调的方式在不同的子目标间转换。

> 额叶失调诊断常用的测验,即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wisconsin card sorting task),尤其强调了认知控制具有多种成分。该任务使用的卡片上绘有在 3 个属性上变化的物体:形状、颜色和数目(如图 13.16)。每次呈现一个卡片,被试需要把卡片按照实验者定义的分类规则进行分类。

> 该任务中包含两个难点。其一,被试并不知道排序规则,他们必须通过尝试-错误的方式来发现规则。实验者在每个卡片呈现后只是简单回答“正确”或者“错误”。因此,再认刺激本身并不足以指导被试进行正确反应,它们必须与前面试次中的有关信息整合起来。被试的工作记忆必须保持在先前反应中某些相关特征的信息。

> 其二,尤其困难的是,一旦被试学会了按照某一维度进行分类,实验者会马上改变规则,并且不会提醒被试。因此被试不只需要找到正确的分类规则,还需要足够灵活以放弃之前被强化的假设,并且开始重新探索规则。此时,被试必须意识到先前的有关信息现在变成了无关信息。

> 额叶损伤的病人在完成该任务时存在困难。不只因为保留先前的反应来评价当前的假设有难度,而且尽管实验者一再警告反应不正确,病人仍倾向于坚持(perseverate)原来的规则,并在转换规则后一再重复使用旧规则。在下面的部分中,我们会详细探讨认知控制的不同方面。
@angenin #19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142187fG/

好吧,我太懒了,不想费力气说明白。12 楼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我复制的,从我刚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在知乎上问的问题的问题描述里复制的。

我是在解决拖延问题的时候发现的这个东西。具体的顺序我记不太清了。大概是我发现了我的一系列的不同形式的完美主义,大概是四个,每次发现完美主义的一个方面拖延都会缓解,然后过几天就不行了。但是因为当时比较相信完美主义是病根,所以我也没想到抛弃那些对完美主义的不同方面的认知重塑。如果感觉还是太抽象的话推荐看看我的这个回复: https://v2ex.com/t/1055298#r_14959619 。然后之后好像又遇到了抑郁情绪,有了抑郁情绪之后又拖延了。不过这个应该属于外部干扰了。我那次抑郁情绪不是没原因的。然后解决了抑郁情绪就又不拖延了。然后又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一遇到我爸妈吵架我心情就很不好。后来分析了一下,发现我爸妈吵架我拖延可能是因为这事会勾起我小时候的无助回忆。另外可能是我对这事的自我效能感或者自信很低。认识到自信问题之后可能多经历几回能起到类似脱敏疗法的效果。这样想之后就又不拖延了。这个应该属于外因 + 内因。内因的成分可能更大一些。前一个可能也有内因的成分,后面两个好像都属于情绪不好就会拖延,我之前没听说过这个。这个可能属于比较罕见的“病因”。不过刚才搜了一下好像有这方面的东西。

外因的部分可能跟我说的那个短期有效不一定是无效的规律不太相关,可能有点不言自明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的那个规律也许对外因导致的拖延确实是有效的。毕竟外因的出现是没有规律的,解决了一个会被外因触发的问题的一个方面之后,也就是对应的内因,应该肯定会缓解一下,如果没有其他外因出现。然后如果再出现其他外因的话应该就会失效了。好像很抽象。比如上面说的我爸妈吵架就是外因,我的无助回忆和低自我效能就是内因。感觉有点相通了,感谢你的回复启发我。但是我感觉还是那个周期性的的假说更厉害一些,这个能解释我的那个四个完美主义的不同形式对应的起伏的效果。感觉我更想知道周期性假说是不是真的,或者是否有其他的理论能解释我遇到的那种起伏的效果。
@ventionyx #16 但是我感觉我现在已经基本上能不拖延了,不过也可能是我观察的时间不够久。另外我的那套方法更多是发掘任务本身的乐趣,我很少会把注意力放在方法上。
@liuchao719 #15 你的意思是你不会干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或者你会认为重要的就是紧急的事?至少我 i 感觉我找方法是为了缓解对那些重要且不紧急的事的拖延。
@phhui #7 感觉你的第一段只是描述了跟我说的东西类似的现象?而没有验证我的假设。关于意志力的东西是书上的观点还是你总结的?我几乎从来不依靠意志力,这东西对我来说太痛苦了,能不用就不用。
@angenin #11

请先看一下我 12 楼回复的内容能不能凑合,不行的话我再举例子。

我对这种事比较不上心。说实话今天我还没开始干重要的事,已经有点不适的感觉了。这个问题虽然也很重要,但是我不想付出太多时间。其实这个问题我感觉也许还是有过自己探索问题并且成功的人才会有共鸣,没探索过的人可能怎么说也是没感觉。我前几天看到个有跟我类似的经验的哔站 UP 主,她没提到类似的东西,我感觉跟她交流也许更能验证我的这个假设。目前怕打扰到她只是评论了一下,过一段时间没回复我再私信她。
@liuchao719 #9

我发现我在解决我的拖延问题的时候就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就是使用了一个方法之后有了一段时间的好状态,然后就不行了。然后自我分析,发现了自己思想上的另外一个问题,使用了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后又是几天的好状态。而第二个问题好像之前就存在。按理说应该是同时使用两个方法才能起效吧?但事实是至少在我身上使用了一个方法就有了短期的效果。另外我偶尔也会忘掉使用那些之前短期有效的方法,然后重新使用就又有好状态了。不过某些方法我一直没有尝试丢弃,比如记录和统计自己每天都在干什么。这个确实刚开始有效了一段时间,但是后来用了其他方法之后这个方法也一直没丢弃。我怀疑这个有效的可能性低一些。我记录和统计每天做什么感觉有点上瘾的趋势。之前因为一些事没记录总感觉心里不踏实。

目前的情况是如果没有外界的干扰,我基本上不会拖延了。在得到这个结果之前我大概在两三年的时间里一直在跟拖延对着干。看书、观察、思考、实践。不过我有点怀疑我现在在网上跟人交流可能也算是一种无意识的拖延吧,不过跟之前比好太多了。

你看这个算原始的情景吗?
@aecra #8 我有吗?这只是觉得这可能是解决问题的通用方法的一个关键节点,或者说必要不充分条件。另外我也说短期内有效的方法只是可能是最终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可能确实有一些方法就是只能短期内有效的。如果事情真像我想的那样的话,你不觉得无法判断方法是否有效是个很要命的问题吗?特别是复杂的、多原因的,需要个性化方法的问题。这种问题如果不找专家的话,自己探索的时候如果不能很好地判断方法是否有效基本上就不可能成功了吧?当然前提是我说的那个判断方法是否有效的方法确实是有效的。前一句怎么感觉那么绕?
1 ... 2  3  4  5  6  7  8  9  10  11 ... 45  
关于   ·   帮助文档   ·   博客   ·   API   ·   FAQ   ·   实用小工具   ·   3554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679   ·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 23ms · UTC 00:51 · PVG 08:51 · LAX 17:51 · JFK 20:51
Developed with CodeLauncher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